目前分類:閱讀 (88)
- Sep 18 Sun 2011 20:05
《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讀後感
- Sep 12 Mon 2011 15:17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讀後感
- Sep 02 Fri 2011 11:49
未得其所
毛姆幼時患有口吃,常為同伴恥笑,總愛一個人獨處;他自小就想成為作家,但不為家族同意,只好習醫,成為醫生;但他後來仍放棄醫生工作,從事寫作。成名前,他四處漂泊,經歷過窮苦的歲月,因此該文應是有感而發。
有時聽到人們抱怨生活,似乎對一切都不滿意,有生不逢其時,居不得其所,日子只好得過且過的遺憾。毛姆若是被迫繼續行醫,或許便會如此。但是他終究步上自己生命的軌道,順著上帝給他的北極星走,不過,那仍需要勇氣。
- Aug 28 Sun 2011 15:40
德語課
- May 13 Fri 2011 16:09
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蘇軾十來歲時,程夫人給他讀《後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著名政治家,他查辦貪官污吏鐵面無私,於是遭到奸臣陷害,被判處極刑。上刑場前他與母親訣別,悲傷之餘希望母親能多保重。他母親深明大義,對范滂說:「你今天能與忠義之臣齊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豈能盼望長壽富貴?我支持你為了理想捨棄生命。」
蘇軾聽完,反問母親說:「倘若我也要做范滂這樣的人妳同意嗎?」
- Feb 14 Mon 2011 18:30
《冬之夢》與《大亨小傳》

《冬之夢》是《大亨小傳》的作者史考特‧費茲傑羅的短篇小說,據說村上春樹看了不下二十遍,我則是看完第一遍,便立刻從頭再看第二遍。這篇小說的文字與故事內容俱有可觀之處,我先簡介一下故事情節:
德克斯特十六歲在高爾夫球場當撿球小弟時,見到十一歲嬌縱美麗的富家千金茱蒂便深深喜歡上她。他決定力求上進,便前往名校求學,也在畢業之後立刻創業累積了財富與名聲。他衣錦還鄉,邂逅了更為美麗動人的茱蒂。但茱蒂是不屬於任何人的,她處在眾男友之中,被追捧仰慕,德克斯特不過是那些自願臣服於她裙下的可憐人之一,但茱蒂遞給他們的一顰一笑等片刻幸福,便足以讓這些青年才俊受苦卻仍甘之如飴。
- Dec 08 Wed 2010 07:53
蔣勳破解莫內
- Oct 19 Tue 2010 01:42
西方音樂巨人——馬勒

用了四天,把厚厚的《西方音樂巨人——馬勒》給看完了。作者林衡哲先生將全書的內容做了很好的安排,因此可以按部就班的閱讀,並很容易的知曉自己在這一條路上走到哪兒了。
他一開始先總論馬勒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接著再按照馬勒生平由出生、求學、從一處歌劇院換到另一處歌劇院工作的情形、到他終而死在紐約愛樂任內,最後再介紹他音樂復興的歷程以及馬勒音樂在台灣推廣的情況。
- Oct 04 Mon 2010 10:08
1Q84 Book3
九月二十八日收到村上春樹1Q84 Book3,花了六天的時間把它看完了。跟之前看Book1&2不同的,我沒有一氣呵成、想趕緊看到最後一頁的衝動,也不憂慮看完書會有深沈的失落感。畢竟還沒有打開第一頁,我就猜得出結局該會如何,更主要的,是Book3(希望不會有Book4)的故事推進太遵循邏輯,沒有意外,也沒有揪住人心的緊張段落,尤其人物的平板性竟在這一集被突顯出來。
村上春樹的故事主角,一般說來都不具強烈的個性,總顯得平凡,像電影中演技不佳,導演下一部片不會發給他通告的不起眼小配角。大作家通常三言兩語就讓角色躍然紙上、活靈活現的情形,很少出現在村上春樹的筆下。但身為春上書迷的我,覺得那是春上的風格,平淡的主角,就像平淡的你我,演繹著平淡的人生,讓我們在閱讀中看見自己的身影,而顧影自憐。
- Jul 20 Tue 2010 20:24
永恆的戀人

某一天在友人家,我隨手拿起村上春樹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引發了一個話題,聚會結束返家途中,我思索當日的談話內容,心中又想到了另一本書《尤金奧尼金》。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也因此,柴可夫斯基為之譜曲的同名歌劇也成為我最喜愛的歌劇之一。俄國作家普希金在十九世紀初完成這部作品,然而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卻對它有很強的親切感,在書中一再看到熟悉的身影。在訴說我的一些感觸之前,先簡述一下這本書的大致情節。
尤金奧尼金繼承大地主伯父的資產,從聖彼得堡搬到伯父鄉下的宅第。他和鄰人格格不入,只和新搬來的十八歲詩人林斯基友好,兩人並成為好朋友。尤金奧尼金早已厭倦世俗的虛假奢華和情場的歡愛,對所有人事物都懷抱著漠然的態度。相對的,林斯基卻富有詩人的熱情和年輕的朝氣,尤其他還處在熱戀之中。
- Nov 26 Thu 2009 01:53
1Q84
博客來 十一月十二日 開始販售村上春樹新出版的長篇小說《1Q84》。我訂了一套精裝本(Book1&2),隔天收到書後,便開始了一段好幾年來從沒有過的閱讀經驗。我沈浸在書中世界,隨時隨地都想持續往下看,但又擔心太快把書看完,只得不斷的壓抑一口氣看到尾的衝動。雖然我經常同樣的篇章一再重複閱讀、並停下來在腦中想一想,也恨不得書永遠看不完,但我還是在一個禮拜後,戰戰兢兢、一頁一頁、內心沈重的翻閱到最後,終而不甘心的把書闔上。
這是一本吸引人從頭看到尾、好看極了的書,難怪在日本非常暢銷。全書是由兩個平行的故事組成,女主角青豆和男主角天吾的故事輪流進行。青豆正職是健身中心的體能指導員,副業是專殺毆打妻子薄倖男子的殺手。天吾正職是補習 班數學 老師,副業是文字工作者(尚未出版過書)。
他們兩人的故事一開始看似毫不相干,我甚至以為青豆的故事,可能是天吾寫出來的,畢竟青豆生活在1Q84年,一個有兩個月亮的世界。但是越到後來,他們的牽連越來越明顯,村上春樹也終於告訴讀者,他們兩人早在小學三、四年級就同班,都有不快樂的童年,青豆的父母是宗教狂熱份子,天吾的爸爸是卑微的NHK收費員,自己可能是媽媽偷情和別人生的小孩。某一天,十歲的青豆趁著教室無人,握住天吾的手,從那一刻起,他們兩人便把自己的全部給了對方,儘管不久後青豆轉學兩人沒再見過面,但一直到二十年後故事進行中的 1984(或1Q84)年,他們雖然各自有過許多男女關係,但仍把對方放在內心深處,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出愛著對方,並以這個愛,作為支持自己生命的力量。
- Sep 14 Mon 2009 23:24
抱怨生活乏味的人
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書法老師」中,主角川上是一位在知名銀行上班的行員,已經結婚並有一個小孩,總覺得出自名門的太太任性、乏味、不熱情,私底下暗戀一位豐腴美麗的二手書店老闆娘。
有一天,他在打小鋼珠的時候,邂逅了一位跟暗戀對象同樣豐腴且更有風情的小姐,便難以自拔的和對方發生了戀情。不過這位小姐並不是一般婦女,而是一位酒店小姐。很快的,她便開始跟川上索取金錢,使得川上花盡積蓄,四處借貸,甚至還挪用公款。
- Dec 14 Sun 2008 16:55
簡體字版契訶夫小說全集

填問卷時,「最喜歡的作家」這欄,我都會填上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大名。大學時讀了遠景出版社的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集「復讎者」,便深深喜歡上他,也趕緊找其他出版社的選集來看,可是每一本選的故事都差不多,讓我有種吃不飽的感覺,尤其當我得知契訶夫其實寫了大量的作品時,那種不滿足感變得更強烈了。
沒辦法,只好把手上有的書反覆地看,也算聊勝於無。於是有些常看的故事和句子,便盤據在我的腦中,幾乎都要長根了。
「香檳酒」這篇故事中,偏遠小火車站的站長,對生活感到萬分的無聊和不耐,結果措手不及地掉進偷情的漩渦中。文中有許多絕妙的句子:
「我或是喝那可厭的藥酒,一直喝他個麻醉,這樣便可把日子糊糊塗塗的度過。」
「一株遮滿嚴霜的白楊,在蔚藍的黑暗裡,看起來好似一個巨人穿著喪服。白楊慘澹而且沮喪的看著我。和我一樣,它也認識了什麼叫做寂寞了。」
「失意的人每要求正當的滿足,有時為了鬱悶,竟和蕩婦有了勾當,拿痛苦來當享樂。」
「我初次遇見你,不幸的時候就來了。」
住在外國時,每次見到高大的白楊樹,我總會想起上述的句子。白楊樹跟契訶夫似乎已經連在一起了。
「牽狗的太太」是契訶夫最有名的短篇之一,寫的是婚外情。其中有一段男子想念婚外情對象的描述,是那麼的深刻,讓讀者幾乎都要同情起他們:
「他覺得再過上個把月,安娜謝爾蓋耶芙娜在他的記憶裏就會被一層霧蓋沒,只有偶爾像別人那樣來到他的夢中,現出她那動人的笑容。
- Dec 28 Fri 2007 09:48
猴雞狗豬

王家珍以為林世仁怎麼要她跟陌生人講話?一聽,才知道是我,她沒想到林世仁跑到花蓮找我了。
王家珍告訴我,已經把剛出版的新書包好,預備寄給我了,讓我覺得很感動。不久前一位很會做手工布熊的網友,拿出看家本領做了一隻很可愛的小熊,才換到王家珍的書。那麼,我該用什麼來換呢?
- Dec 03 Mon 2007 07:57
蔣勳破解梵谷

整場演講歷時約三個小時,有三個地方給我的印象特別深。
第一,蔣勳說梵谷的畫,帶來的不是「藝術革命」,而是「美學革命」。在梵谷之前(十九世紀末),沒有人會去畫一雙破舊的鞋子、一個歷經滄桑的農婦、一個肢體因受苦而扭曲了的礦工。但是非學院出身的梵谷,以一種同情、恨不得能救贖他們的心態畫下這些以當時的美學標準來說醜陋的畫作。
現代人很難理解梵谷的畫這麼有內涵,深刻感人,為何生前沒有人買梵谷的畫。那便是因為他不符合當時的審美觀。
- Nov 06 Tue 2007 09:44
睡美人

在香港轉機的時候,時間有點趕,加上將近午夜,所以當地機場人員態度不是很和善,讓我的遊興略微受損。
匆忙被送上飛機,我正準備埋怨個幾句時,忽然眼前一亮,滿室生香。有一位二十多歲,穿藍色上衣、白色長褲、短髮俐落、膚色白晰,非常漂亮女孩子落坐在緊鄰我的座位上。
我不好意思直盯著她看,但仍用眼角餘光注意她的一舉一動,心裡頭也開始搜索以往看過的書籍電影中,與漂亮女子搭訕時,最得體的用語。
不過這位女孩子從頭到尾沒有朝我這裡投來一個目光。她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整理好衣著,把座位攤平,戴上耳塞眼罩,側身躺上,便這麼睡著了。丟下我自己在那裡遐想。
- Oct 18 Thu 2007 07:55
去聽詹宏志演講

詹宏志比我想像的來得矮(不到170公分,奇怪,我怎麼會以為他很高呢?),戴著舊式黑匡眼鏡,濃密粗黑的頭髮及肩,穿著球鞋休閒服,背著大公事包,表情有點害羞,動作慢條斯理,活像一個已經出社會許多年才來讀大學的老學生。
儘管一副LKK的模樣,但他一開口,便讓人覺得思慮周密、學富五車、眼界開闊,更重要的是,他言語中總是充滿人情、體貼與理解。
整場演講歷時兩個鐘頭,內容我記不了許多,有幾點尚有印象。
詹宏志提到「安那其主義」,也就是無政府主義。理想中,如果人們有理性,這個社會並不需要政府,畢竟為了成立政府,人們必須犧牲一部份的權力。可惜現實世界中,無政府主義很難推行。可是在網路世界,無政府主意卻是可能的,大家似乎都理性的遵循某種規範參與其中,違規的人則會受到唾棄排擠。
網路也促成了某種社交關係。大家素昧平生,卻能在網站中結交,彷彿是多年的好友,改變了我們熟知的社交方式。網路也提供協同共做的途徑。當一個人提出疑問或困難,便可以得到大量的回應,提供解決之道。
不過人人可以參與的網路,其中卻包含許多社會化不足的年輕人。他們來不及進入社會,便已經走進網路世界。他們可以迅速的從網路上獲取龐大的知識,也使傳統傳授知識的老師的角色變得尷尬。因此老師應該改變一下,扮演知識的導遊,指導學生如何管理與運用知識。
談及部落格時,詹宏志提到一位原本在報社寫科技新聞的人,辭職回家專心寫部落格。由於瀏覽人數眾多,包括許多基金管理人,引起Google注意,進而將他的部落格劃入旗下,並發獎金給他,一個月可以高達五十萬美金。
詹宏志說有一次他去日本跟「活力門」的創辦人崛江貴文談生意。他每講一件事或一個數據,崛江貴文便立刻用手邊的筆記型電腦上網搜尋查證。雖然崛江的行為很不禮貌,但是立刻求證也讓彼此之間沒有隱瞞或是灰色地帶,事情反而可以進行得很確實、有效率。不過,以後老師若是每講一句,學生便立刻上網查證的話,那就辛苦了。所以老師還是把傳授知識的工作交給電腦吧!
演講結束後,一位學生問到,現在的搜尋引擎功能強大,往往可以幫我們找到成千上萬條資料,我們怎麼可能從中找到我們要的資料?詹宏志回答說,以前搜尋引擎比的是誰找得多,現在則已經有研發機構在發展找得精,也就是藉由篩選、剔除、排名等方法,找出真正有意義的資料。
兩個小時一到,主持人說要留一點時間給詹宏志簽名,因此就此結束。但是討簽名的人,包括我,其實才兩個人,大出我和那位主持人意外。
當我拿書給詹宏志簽名時,他客氣的問我的名字,並為直呼我的名諱—只寫「文輝」,要我勿怪。當我接過書,一再道謝時,他也頻頻的點頭直說不敢當。
離開演講會場,走到停車場的途中,我看著東華大學不遠處的高山,綠木,覺得身心舒暢。回想剛剛演講的內容,其實也不算太特別,但卻有種被打開眼界的感覺。我想,從演講中,聽眾得到的未必是知識,演講者的風采、學養與人生態度,也會是一種很有助益的影響力。
- Aug 22 Wed 2007 16:57
浮世男女

瑞蒙卡佛的故事通常在描述家庭的崩解。一個看似完好的婚姻關係,其實是非常不堪一擊的,往往一個小事件,就讓它分崩離析了。而這樣的小事件,又蘊含著命運成分以及人性弱點,也就是說,是注定的,難以避免的。
例如一個沒有外遇前科的好丈夫,竟莫名其妙的和太太的好朋友有染,從此他的日子就完了。一對看似恩愛的夫妻,在丈夫釣魚發現一個女浮屍後,太太開始生出許多生命的覺醒,夫妻關係也從此完全轉變樣貌。一個事業有成家庭和樂的男子,某一天竟然喝完酒,毫無理由的用石頭攻擊兩個登山健行的妙齡女子。還有一個家庭,孩子發生車禍後,家庭便幾乎被悲傷給毀了。
這些故事真的讓人看得怵目驚心。然而世事詭譎多變,恆常事理不再,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極力維持生活現狀的我們也確實遇到很艱困的挑戰。也許一個車禍、失業、健康問題、或是一夜情,我們辛苦構築的生活就這麼垮了。我生活的周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看完書,我的心情很沈重。這時候,音響剛好在播放西貝流士第五號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銅管吹奏出牧歌般晴朗安定的優美旋律,好似穿透雲隙,從天而來的樂音一般。
我突然覺得,也許信仰才可以幫助一個人面對這樣驚魂不定的人生。
承認自己的渺小無助,放下驕傲,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上帝,也全然接受生命中的紛紛擾擾。如此,我們也許可以得到心靈上的平靜。
- Jul 30 Mon 2007 01:10
轉捩點

「長日將盡」是本舊書,得過1989年英國布克獎,作者是石黑一雄。全書描寫一位英國貴族宅邸老管家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他盡忠職守、但也近乎食古不化,壓抑迂迴的個性,讓他無法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並接受女管家的感情,終而落得孑然一身。
書裡頭有許多段話讓我印象極為深刻。老管家在回想女管家離他而去的原因時,這麼說道:「人在事後已知的情況下尋找過去生命中的『轉捩點』時,大概很容易發現它們俯拾皆是。」於是「當時絕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如此微小的事件會使得整個夢想無法實現。」
二十多年後,老管家去探訪已婚多年的女管家,女管家坦承自己帶著遺憾結婚時,並不愛自己的先生,也曾經離家多次。「但是,隨著日子一年年過去,又經歷了戰爭,女兒凱薩琳也逐漸長大,就這樣,有一天我猛然發覺我愛我的丈夫。人與人相處久了,自然而然習慣了對方。…..我已漸漸愛他了。不過,當然,這並不表示自己不會偶爾心想:『我對我的人生犯了多大的錯誤。』於是又會想到另外一種生活,自己原本可能擁有的更美好的人生。」
我雖然對自己的人生尚覺滿意,但是,也確實有許多個「轉捩點」讓我不免會想一下。比如說,當年我如果勇於跟某位女孩子表白,中學生活就不會那麼失色了。當年我如果選擇去A公司,被合約綁住,而非去B公司,也許我就不會移民,現在可能還待在新竹。還有,我如果多年前願意選擇當一個父親,現在的狀況更是大不相同。
簡短回顧一下,便發現人生的轉捩點真的是俯拾皆是。不過,我是那種在課堂上講話被老師叫去教室外罰站,也要從罰站中尋出樂趣,並覺得罰站也很好的人。所以從不後悔,也從不會想像「自己原本可能擁有的更美好的人生。」
然而,人生還有一段不算短的路程,這一路上的轉捩點想必不少,要做到從頭至尾無怨無悔,豈有那麼容易?
- May 28 Mon 2007 18:17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星野道夫畢業於慶應大學經濟系,有個極度渴望自由、冒險與北國異鄉的靈魂。 1968年,星野十六歲,在那個出國旅遊極其罕見的時代,他說服雙親,背著帳篷隻身跳上前往洛杉磯的移民船,在美國境內徒步旅行了三個月。 十九歲時,他在舊書店看到一本《Alaska》攝影集,便毫不猶豫的寫了一封信到某個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小村去,收信人只寫著村長,希望有人可以提供住處給他。半年後回信姍然而至,星野也第一次踏上阿拉斯加。
三個月後星野告別阿拉斯加,當時並未計畫重返,但好友突然遭山難去世,使星野體會到生命的短暫與無常,因此決定要順著自己的本性而活。他放棄企管,拜動物攝影大師田中光常為師,然後赴阿拉斯加大學念動物管理學系。畢業後,他穿梭在阿拉斯加的山脈、冰河、森林、凍原之間,拍攝自然生態,其中以動物攝影最著名。1996年,他在工作中遭熊攻擊而死,享年44歲。
令人悲傷嗎?我移民紐西蘭期間,有兩位紐西蘭名人過世,一位是賽車手,一位是駕船的冒險家。前者在練習中因意外而死,後者則在巴西被海盜殺死,死前不久紐西蘭總理才剛上他的船拜訪他。當時舉國嘩然,許多人在舉辦葬禮的地方憑弔他們。我記得記者曾問一位民眾感到悲傷嗎?他回答說,他在做他最喜歡的事情時而死,何須悲傷。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龍在《工作大未來》這本暢銷書中一再重申「考上好大學,能進入大公司或政府機關工作,從此過著安心穩定的生活,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他認為一般人總擔心不從事「保險」的工作,未來的生計堪憂,但世界變化這麼快,豈還有恆常保險的工作?也許從事自己喜歡,符合自己性向的工作,才最保險。他並把現代人分為兩類,一是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以此為生的人,二是不這麼做的人。
看了星野道夫的故事,佩服且心嚮往之,而非引以為警惕的人,應該就會同意村上龍的說法吧。 生命有限,原該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