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用了四天,把厚厚的《西方音樂巨人——馬勒》給看完了。作者林衡哲先生將全書的內容做了很好的安排,因此可以按部就班的閱讀,並很容易的知曉自己在這一條路上走到哪兒了。
他一開始先總論馬勒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接著再按照馬勒生平由出生、求學、從一處歌劇院換到另一處歌劇院工作的情形、到他終而死在紐約愛樂任內,最後再介紹他音樂復興的歷程以及馬勒音樂在台灣推廣的情況。
這本書很適合作為欣賞馬勒音樂的入門書,你認識了馬勒的生平、知道他在那個人生階段創作了哪一首作品、靈感可能來自何處、首演的情形、以及哪一些知名人物曾現身在其中。
這本書雖然不是小說,但是馬勒的個性卻如小說主角般鮮明,巧的是,他的夫人愛爾碼也不遑多讓,一樣可以擔綱小說女主角。馬勒是指揮台上的暴君,完美主義者,私底下卻沈默寡言,出席宴會時常一句話都不說,讓周遭的人以為他們在浪費馬勒的時間,但他又慷慨的支持年輕音樂家,也是個顧家的人,有時會大笑,但接著又落入寂靜。
愛爾瑪則是二十世紀初維也納文化圈最美最受歡迎的女性,父親是知名畫家,自己學習作曲,被一堆天才圍繞追求著,但她選擇了當時維也納最有名最有影響力、大她十九歲的文化帝王馬勒做為夫婿,然而,當馬勒因勞累(或者年老力衰)不再和她行周公之禮時(馬勒為此,還去找弗洛伊德諮詢),她便和年輕的知名建築師私通。馬勒死後,她又結了兩次婚,對象皆是名人。到了晚年,馬勒的音樂得到世人的關注,她還出版了兩本不盡可信的傳記,出席了一些馬勒紀念音樂會。
當主角有趣,內容就不至沈悶。因此全書敘述馬勒生平事蹟時,常有可看之處,不會像在讀條列式的記錄般無趣。
不過作者有幾句話我不太贊同。「馬勒的交響曲全集錄音,幾乎比貝多芬的全集還多。」「在西方三百年產生的數千名作曲家中,馬勒的旋律之美可以排在前六名之內。」「馬勒的十首交響曲……甚至超越貝多芬交響曲的成就。」
首先,馬勒的交響曲全集錄音,絕不可能比貝多芬的全集還多,這是無庸置疑的。至於旋律之美的排名,只能憑個人主觀判斷了,我就無法分辨巴哈和貝多芬哪一位的音樂旋律比較美,也覺得這類比較沒有特別意義。音樂的優劣,並不在於旋律呀!
談到馬勒的十首交響曲(第十號並未完成)甚至超越貝多芬交響曲的成就,我則是非常的不認同。
記得在Educating Rita(中文片名《凡夫俗女》)電影中,我聽到一個女學生說現代人怎麼可以不聽馬勒,當下,我心裡怪怪的,覺得聽馬勒何時變成某類人的時尚了。
我雖然聽馬勒,從大學時就聽(記得每次聽到第一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我就會起身把音量轉小,因為有一次聽到這裡鄰居來敲門抗議),但從不覺得聽馬勒的音樂或者是古典音樂有特別了不起,有人愛釣魚,有人愛聽音樂,不都是嗜好。
因此當我聽到馬勒的音樂似乎成為代表某種身份的標籤時,便有點不以為然;如今,竟然有人還把馬勒的交響曲置於貝多芬之上,實在讓我很難接受。
我個人評價一首音樂作品時,著重在它的形式樸實,抽象,富有象徵意涵,閃耀天才的火花,與崇高的意境。
我在馬勒的音樂中,聽到了現代人對死亡的恐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上帝救贖的期盼與懷疑,以及對人世與大自然依依不捨的愛。馬勒的音樂主題如此觸動現代人的心,加上樂曲的旋律優美,因此不難被現代的愛樂者接受。
但馬勒的音樂太直接映照出人心的掙扎苦悶與諸多情感,缺乏象徵意義(馬勒常在樂譜中註明自己想表達什麼)與崇高意境(他的音樂是屬於現代人的音樂,他的一些試著做到超越效果的樂章,鑿斧也明顯了點),而且樂曲龐大配器複雜,不夠樸實。因此依照我的標準,我甚至覺得布魯克納的九首交響曲(若包括他的零號交響曲,剛好也是十首)比起馬勒的交響曲還要偉大,遑論貝多芬的交響曲。
這是我對這本書,較有意見的地方。但這仍不影響我大力推薦這一本書。尤其林衡哲先生一直以來都有傳道士精神,在台灣推廣精緻文化(例如催生了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出書介紹台灣音樂家,喚醒台灣意識,以及再次把馬勒引薦給我們(他之前已經出版了《發現馬勒》一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