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日本遊,總會去超市逛逛。雖然大陸製品充斥,多少壞了興致,但還是愛看生鮮蔬果與冷熱熟食,然後買酒和下酒菜回飯店吃宵夜。逛超市感覺貼近了在地人的生活。
這兩天讀了"縣廳之星",因著之前的超市經驗,本該平淡的一本書,竟讓我讀得興味盎然。
故事講述縣府公務人員野村聰奉派到民營超市工作研習一年,視自己為菁英的他由原本的排斥,看不起人,到融入,傾聽他人意見,最後讓超市改頭換面,業績蒸蒸日上。
這麼一本勵志,容易預測的書,給我的主要快樂,在於讓我隨著情節,回味曾走過的間間超市。
每次日本遊,總會去超市逛逛。雖然大陸製品充斥,多少壞了興致,但還是愛看生鮮蔬果與冷熱熟食,然後買酒和下酒菜回飯店吃宵夜。逛超市感覺貼近了在地人的生活。
這兩天讀了"縣廳之星",因著之前的超市經驗,本該平淡的一本書,竟讓我讀得興味盎然。
故事講述縣府公務人員野村聰奉派到民營超市工作研習一年,視自己為菁英的他由原本的排斥,看不起人,到融入,傾聽他人意見,最後讓超市改頭換面,業績蒸蒸日上。
這麼一本勵志,容易預測的書,給我的主要快樂,在於讓我隨著情節,回味曾走過的間間超市。
"血季"看了一半,轉看"魔鬼的名字",一氣呵成樂在其中的看完後,再回頭看"血季",終於在痛苦中閱畢闔上書。"血季"是英國曼布克獎的得獎巨作,卻異常的讓人難以消化,非常非常的不推薦,除非想自討苦吃。
"血季"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寫的是英國屠夫國王亨利八世喜歡上珍西摩,厭惡生不出王子又害他與羅馬教廷決裂的王后安博林,於是以莫須有的罪名砍下她的頭的經過。
作者為這段所有人都知道的歷史換裝的方式,不是注入殺氣,緊張,與衝突,而是一些家居生活與閒話家常。書中主角的生活片段與談話充斥其中,無關情節推進,多半可有可無,刪除也毫無影響。我不停發問,寫這些東西有甚麼意義?
或許作者想讓讀者融入主角的生活氛圍,看著一個個有教養的紳士,優雅的入人於罪與屠戮。換句話說,就是拿刀叉吃人肉。
英國教科書和莎士比亞"理查三世"一劇中的駝子,妖怪,陰險毒辣的屠夫理查三世的遺骸被尋獲,並經DNA確認了。
1485年理查三世被叛軍殺害,遺體遊街示眾後被草草丟棄在萊斯特教堂的墓穴中。教堂後被鏟平,理查三世的遺骸也不知所終。直到兩年前當地某位女士心電感應理查三世就在停車場下,於是募資開挖,才找到這個歷史上的大惡魔。
嚴重側彎的脊椎,證實理查三世果真如史書和莎翁描述是個駝子,而且左肩比右肩低,很符合壞蛋扭曲的形象。但他真是個為奪取哥哥死後遺下的王位,污蔑自己的母親跟其他人通姦,哥哥和哥哥的子女都是雜種,並殺害哥哥兩位幼子的惡棍嗎?
約瑟芬·鐵伊創作於1951年的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被英國犯罪作家協會稱之為世界上最佳推理小說),為理查三世翻案。理查變成壞蛋之前,是大家公認的偉大政治家,勇敢的軍人和善良大方愛家的好人,為何他的轉變如此之大?
看了"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的簡介,其中諸多情色描述,我覺得太露骨,勾不起我閱讀原書或看電影的興趣。我想起獲得挪威文壇最高榮譽獎的"莫布里公寓"書中一則短篇'雨中的都柏林',對我來說那才是理想中唯美的情色描寫。原文極美,我只能略述大意:
女子入睡前電話響起,拿起電話卻沒人說話,只有微弱的呼吸聲。女子威脅要掛電話,但遲遲沒有動手。等了一會兒,女子決定掛電話,那端才終於有人說:"是我呀。"果然是女子的情人。
女子問情人在哪兒?情人說他在都柏林,並簡單介紹他看到的都柏林,還說都柏林總是在下雨。女子想像都柏林的樣子,很渴望和情人一起在都柏林漫步,窩在旅店欣賞窗外雨中的街景。
女子告訴情人她想念他,但情人卻不說話。女子求情人多說一點,情人沉默不語,許久後才說:"我出發那天早上,雙手都是妳身體的味道。我到了都柏林,仍一直聞到妳的味道。漸漸的,雨水才將妳洗去。"
有些書,看了第一頁就想一口氣看完,看完最後一頁,又懊悔看太快。"手機"便是這樣一本書,劉震雲其他著作也給人同樣苦惱。
專家說莫言之後最有機會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作家是劉震雲。幸好他的作品跟莫言的不一樣,不會亂兜圈子,像要湊足百萬字數一般,我讀著讀著就想摔書駡人。
劉震雲的文字有王朔的靈動鮮活一針見血,也有有畢飛宇的深刻關懷。他的書,是好看的好書。
看了"手機",我驚悚不已。對著手機人常不知不覺成為大說謊家,它也同時收藏人們無數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你敢讓老婆知道手機裡前女友的電話號碼和簡訊嗎?或者某位女同事的電話號碼和簡訊。恐怖的是,我們都已經擺脫不了這個藏污納垢的東西,沒時時刻刻揣在胸口還會不安。我們對自己的良心也沒這麼費神。
矢吹丈死了嗎?
這個問題從小就已經擺在我的心中,但我一直不敢發問,因為我打一開始就告訴自己矢吹丈沒死。長年來,我編想了千百個理由來說服自己他絕對沒死,其實我也不能接受其他答案。
《明日之丈》(台灣更名為小拳王)係由日本漫畫之王千葉徹彌所繪,1967~1973年間連載,講的是有拳擊天份的孤兒,也是不良少年的矢吹丈(台灣版改名為林強),在少年感化所遇到終生宿敵力石徹後,明瞭他的生命意義是在拳擊場上盡情戰鬥,於是展開他短暫卻扣緊人心的生命之旅。
這套漫畫和《巨人之星》帶動了日本運動漫畫的風潮,成為經典之作,今年七月我去東京還在地鐵站看到它的海報。當年矢吹丈的宿敵力石徹打敗他,卻死在賽場上,日本各界還為力石徹這個虛擬人物舉辦告別式,其影響可見一斑。
前兩天讀了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我感到非常的失望。村上重複了他自己,新作像是把《挪威的森林》和《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合起來加以改寫。我甚至開始受不了,他筆下總是平淡安靜,內心虛空,有潔癖般的男主角。不能有血有肉一點嗎?
我也有被騙的感覺。李斯特的「偉大」鋼琴作品《巡禮之年》貫穿全書,村上也把它安在書名中。李斯特經由在瑞士與義大利的壯遊,感受到宗教、藝術、文學、歷史、自然對他的啟發,將之昇華為音樂,成為足以傳揚千古的創作。
「李斯特的《巡禮之年》」,對我來說具有崇高的意涵,所以當村上春樹使用這個詞時,我有非常高的期待,以為村上書中主角將引領讀者走過一段不凡的經歷。結果,主角多崎作的巡禮之年,竟然只是去找三位高中同學,詢問他們當初為什麼跟他絕交,而且一問就得到答案。這樣的內容,一點也匹配不上李斯特的《巡禮之年》。
我不得不憂心,村上春樹江郎才盡了嗎?
早起沖泡昨天烘的哥倫比亞咖啡豆,鼻子探入咖啡杯內,嗅到一股淡淡的,如同在180度烤箱內待了十分鐘般的杏仁散逸出來的堅果味。
由於計畫到東京一遊,便把《池袋西口公園》再拿出來看。儘管全書描寫青少年鬥毆,失控,流血,暗殺,竊聽,跟蹤......,然而在文學的包裝下,卻成為一幅色彩鮮豔的抽象畫。
尤其身為池袋街頭混混的主角,竟是個古典音樂愛好者,時時在青少年失智沒腦的橋段,聽一段拉威爾的瀕死公主的巴望舞曲,或巴哈的馬太受難曲,賦予全書一股帶著文化光環的超現實氛圍。
紅天使集團的老大在巴爾托克的第四號弦樂四重奏樂曲中,跳了一段驚心動魄的舞蹈。於是我放上東京四重奏演奏的同曲黑膠唱片,啜飲著咖啡,閱讀聆樂,滿心期待著月底去池袋西口公園走走。
凌晨三點,你因某種不安而醒來。洗手臺上方鏡中的你,顯得如此蒼老。你感覺疲憊,不因失眠,乃是對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天。你既擔心來日無多,卻又為來日感到無聊、苦惱。長期盤據心中的難題不請自來,你想用淚水沖走它們,卻又立刻鼓起鬥志,試著往好處想。旅遊的畫面浮上心頭,給你莫大的慰藉。你審視此情此情,彷彿回憶曾經發生過的事,為觀照自己的心靈活動感到一絲喜悅,畢竟,這給你活著的感覺;抬起頭,眼中泛著悲喜交加的淚光。
多年前看了《時時刻刻》這部電影,得到很大的滿足,以為電影已經夠好了,便沒把原著找來看。近日福至心靈的突然想看這本書,讀完後,跟看電影的感受不盡相同。
這是一本以意識流寫法創作的小說,作者細膩的描繪出書中三位主角時時刻刻的心靈活動,讓讀者浸淫在人對生活、對生命的恐懼、希望、欲求、聖潔與墮落等種種思緒之中。看電影時,儘管三位演員演技高超,我們仍無從猜出她們的所思所想,而她們的思想感受,才是原著的重點。
死亡和幸福的氣息,像從鄰居家飄來的菜餚的味道,難以預測與控制;雖然人外在生活中過得跌跌撞撞,但內在的心靈,仍可以見證生命與生活,給人活下去的力量。
艾莉斯孟若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出版社快動作地在一個月後推出兩冊她的著作,其中之一還是多位翻譯者合力譯成。儘管匆促,文字可讀性仍高,可以買來一讀;至於多年前時報出版的兩冊,俱是由作家張讓譯成,文字略微滯澀,意思拐拐的,但是讀來卻更有味道,讓我得常常停下來想像一下。
新出這兩冊便成為我近日的床頭書。睡前窩在被窩裡看個幾十分鐘的書是我每天很期待與珍惜的時光,總覺得這時候的自己實在太幸福了。尤其看了孟若的書,幸福感更是加力許多。
Angus問我她的書賣得好嗎?
我說,「應該比不上你看的八爪魚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