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網站My AV上,有位網友提了一個題目:請推薦一生不聽會後悔的一張專輯。
乍看之下,這真是個困難的問題。我有上千張CD,要挑出最喜歡的十張都非常難,何況是唯一的一張推薦給人家。
不過,我還是躍躍欲試地想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很想知道,這唯一的一張CD將由誰雀屏中選。
我閉上眼睛,等著那一張CD自動浮現腦海。結果,Emil Gilels演奏Grieg抒情小品,很快的便跑出來了。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上星期天去松園別館欣賞李泰祥的公子與媳婦(作曲家李奕青與聲樂家林芊君),和兩位彈奏印度樂器的日裔音樂家的表演。網站上為這場演出定名為「流浪之音」。看兩位日本音樂家的打扮,果然有幾分流浪的味道。
由於天氣冷,四位音樂家需要暖暖手指頭,所以演出時間稍微延後。等待期間,我一直想到那兩位日本人。演奏Tabla印度鼓的Waka桑,和演奏Sitar琴的Yo桑,當初是否厭倦平淡、安逸的生活,所以才選擇流浪到印度,去追尋和一般人全然不同的人生?以及,過了這些年,他們還對這種居無定所,物質上不安定的生活充滿熱情嗎?他們是否也有猶豫、懷疑的時刻?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前天和喜歡聽音樂的表哥通電話。他說自己改聽LP(黑膠唱片),兩千多張CD都束之高閣了,他還說有越來越多朋友回頭或是蠢蠢欲動,投入LP的收藏活動。我知道國外這幾年,LP慢慢復活,去年的銷售量已經高於新一代的音樂媒介SACD。對很多挑剔的音響迷來說,LP發出來的聲音,才叫音樂,CD發出來的聲音,對他們來說,則是一種折磨。
這些日子我把自己的音響設備稍微升級了一下,天天努力聽CD,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那就是剛開始利用數位錄音技術錄製的CD(約在1980之後),聽起來就像粉筆用力劃過黑板的聲音,讓人不耐與不舒服。我覺得一直到接近2000年,數位錄音的聲音才變得比較圓融,聽起來比較舒服。不過,還是比不上LP好聽。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久前才知道花蓮有一間很有人文氣味的咖啡館——樸石咖啡館。老闆老闆娘曾在台北的出版社從事美術設計相關的工作,來花蓮後,他們決定為花蓮的文化活動添一點材火,於是成立了這間咖啡館,並在二(三)樓設立了藝文活動空間。
第一次踏入樸石咖啡館,發覺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正中央的一架平台式鋼琴。此外,書架上許多精挑細選過的好書(其中有好朋友林世仁的兩本書,上回他來花蓮,真該帶他來這裡),足足讓我在店裡頭消磨掉三、四個小時。不過,重點還是那架鋼琴。它只是看好玩的裝飾品嗎?
我看到牆上有張海報。預計在國家音樂廳舉辦獨奏會,曲目中包含困難的 「拉赫曼尼諾夫 "柯雷利"主題變奏曲」的正牌鋼琴家周美君,竟然要來樸石咖啡館演奏。我對樸石的敬意瞬間直上雲霄,決定屆時一定要來聽聽、看看。
星期天晚上(十月十五日)花蓮下著毛毛雨,我從家裡散步到樸石咖啡館,提早了一個鐘頭。我才推門進去,就差點被巨大的琴聲給震出去。一位穿牛仔裝的小姐正在用力的敲擊鋼琴。我驚魂甫定,發覺那可不是亂彈亂敲,而是老實正牌的古典音樂,而且是有難度的那一種。
竟然有功力如此高強的學生,趁音樂會開始前先來練琴!我當下這麼想。彈琴的小姐轉頭對我和其他幾位聽眾說「來那麼早」。她模樣像個學生,但是與海報上的周美君有點神似。我細細比較,發覺竟然是她本人!我暗暗罵道,製作海報的攝影師功力真糟,竟然把一位小姐拍成了女士。
一個鐘頭後音樂會正式開始。周美君簡單介紹自己的經歷後,說明今天是場不一樣的音樂會,也是她的首次嘗試。她說自己曾在花蓮當過老師,工作之餘會來樸石喝 咖啡,當時她便希望有一天能在這裡舉辦音樂會,彈一彈店裡頭這架六十幾歲的鋼琴。她說今天不比在國家音樂廳,大家必須著禮服、正襟危坐,她希望氣氛可以隨 性一點,大家能樂在其中,享受音樂。「參加正式音樂會,鋼琴家不會這樣跟你們聊天吧!也不會穿牛仔褲吧!」她笑著說。
整場音樂會便這麼談天與演奏,交互著進行。周美君跟我們聊到自己在奧地利的求學經歷,古板的德國老師,課餘竟然喜歡彈奏拉丁曲子。她接下來便演奏了幾首拉丁曲子給我們聽。她談到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是如何的充滿美感與淡淡的憂傷,並彈奏了拉赫曼尼諾夫改編過的「愛 之悲」。她說自己與一位德國豎笛家在台灣聯袂巡迴演出時,她請豎笛家一定要學一兩首台灣民謠(其中一首是桃花過渡),對方也在兩個小時內學會了。他們的音 樂會有點沈悶,直到最後,豎笛家演奏了台灣民謠,才引起台下聽眾轟然的迴響。豎笛家告訴周美君,以後台灣民謠不要留到最後,要一開始就演奏,讓聽眾立刻就 high起來。說到這裡,周美君隨性的為我們演奏了幾首帶著即興味道的台灣民謠,有「月夜愁」和……忘記了。
演出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小插曲。有一個琴鍵上的貼片,竟然在周美君的猛力彈奏下,飛了起來。周美君說小提琴家常常斷弦,但是鋼琴發生這種事,她倒是第一次遇 到。我曾在DVD上看到俄國鋼琴家貝瑞佐夫斯基演奏李斯特的練習曲第十號「熱情」時,彈斷鋼琴的琴弦,但是真的沒見過琴鍵上的貼片飛了這種事。
這時候,就需要「快乾膠」。工作人員找快乾膠的時候,周美君試彈幾首曲子,看能否避開那一個鍵。不曉得她不是是像義大利指揮家「拖拉古尼尼」,啊,抱歉,是「托斯卡尼尼」,熟記樂譜中的每個音符,竟然連彈幾首都沒有彈到那個鍵。她謙虛說「真巧!」,我們卻覺得「真厲害!」
周美君說自己曾在武陵農場附近的度假村舉辦音樂會,音樂會快結束時,外頭飄來竹筒飯的味道,讓她突然餓起來,幾乎要彈不下去。因為她通常空著肚子演出。我 們低頭看表,發覺已經將近九點,為了不讓她繼續餓肚子,音樂會便在這個體貼溫馨的氣氛中結束,周美君也彈著彷彿背景音樂般優美的琴聲跟我們道別。
這場音樂會真的很特別,可能比去國家音樂廳還來得有意思。鋼琴家貼近地跟我們閒話家常,而且還隨意彈奏輕鬆有趣的曲子,完全沒有高高在上的架子。這不止拉近我們與鋼琴家的距離,也拉近我們與音樂的距離。
走出樸石咖啡館,外頭的雨已經停了。回家路上,我的腳步在秋夜晚風的陪伴下,異常的輕快。我預計趁上床前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聽一聽美麗又帶著淡淡憂傷的拉赫曼尼諾夫。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有每天聽音樂的習慣。當家俱(包括音響和CD)被託運公司運走後,有好幾天的時間,一直沒有音樂可聽,除了上emerald 的網站時,可以聽到她放在網頁上溫嵐的歌曲。
沒音樂可聽(尤其是我喜愛的古典音樂),那陣子心裏總覺得有點空虛,尤其那又是兵荒馬亂的時期,心靈緊張忙碌,似乎更需要音樂的撫慰。
離開紐西蘭到新加坡度假,天天吃喝逛街,雖是玩樂,但是新加坡人多,吃飯的地方與百貨公司都很擁擠,其實不太能得到充分的鬆懈。
新加坡烏節路上有一間很大的國際連鎖書店Borders。有一天下午下大雨,我們到店裏頭躲雨。我到它的CD部門去,那裏有CD試聽的設備,你只要拿想聽 CD到機器前刷條碼,便可以試聽。我看到有人用店裏的購物籃裝了十幾張CD,便也學著挑了許多喜歡的CD來聽。當怪胎鋼琴家顧爾德彈奏的巴哈 partita no.1的琴聲從耳機中流洩出來時,有好幾天沒聽到古典音樂的我,霎時好像進入了另外一個時空,週遭的人群,喧鬧,外頭的車陣,雨聲,以及多日來的忙碌, 好像通通都不存在了,我甚至一時之間忘了自己身在何處。
那是一個特別的經驗,與我平常坐在安靜的客廳中,聆聽音響傳出來的音樂的經驗截然不同。我一片一片接續的聽,當曉珍看完書找來時,我感覺自己像是被彈過缸的汽車汽缸一樣,已經可以流暢運轉,準備上路了。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nyshell的網站”新逸揚居”有許多很棒的文章。其中有一篇讓我很有感覺,想了幾天,才用心地給了一個回應。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Tony,借你的妙文一用,請勿見怪!)
Tony: 2005年10月22日 最好的時光
最近看到久違的表姊賢伉儷的網站,他們風趣生動的文字,讓我勾起了過往許多美好的回憶...........
我們都努力的生活著,也更努力的把握眼前珍惜一切。可是珍惜的時光卻一直流失去。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段最美好的時光,但是當我們發現並知道的時候,往往都已經失去了。這才是人生最多遺憾的地方吧。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常聽波哥瑞里奇(Ivo Pogorelich)演奏蕭邦的作品28號前奏曲集,忽然想到,何不查一下這張唱片在亞馬遜網站裏的聽眾評價如何?結果,平均分數是三顆半星。其中,有很多人給一顆星,但同時也有不少人給五顆星。真是非常的兩極化。
波哥瑞里奇的演奏不按牌理出牌,跟傳統的演奏有很大的出入。我們熟悉的曲子經他一彈奏,完全變了樣,彷彿作曲家的樂譜被他扭曲修改過一般。為此,很多人對他大加撻伐,但是也有很多人稱他是個天才。
這種情況在波哥瑞里奇剛剛出道時,就已經發生。1980年他參加蕭邦鋼琴大賽,通過初選時,便有評審大肆反對;他沒進入決賽,更有評審(阿格姬麗希)退席抗議。人們對他的好惡真的有夠極端。
我一開始聽他彈奏的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感覺非常不習慣,聽過一遍,就把它束之高閣。後來看到’企鵝唱片指南’也只給他這張CD一顆半星的評價。十年後的某一天,我突然看到這張塵封已久的CD,於是勉為其難的再嘗試聽一次。結果,它給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彷彿蕭邦忽然從天堂下來,為這首大家彈爛的曲子,重新修飾過一般。我檢查了一下CD,確認自己沒有放錯片子,至於CD本身,也很乾淨,並未長滿黴菌變了質。那麼,多半是我改變了。不過,改變的不只是我。有一天我翻閱’2003/2004年企鵝唱片指南’,發現三位老爺樂評家,事隔多年後竟然大徹大悟,給了這張CD三顆星,並誇獎波哥瑞里奇個人的特殊風格。
這讓我想到自己多年前看王文興的’家變’時的感覺。一開始,我對他有點怪異的文字很不習慣,不過這本書現在已經成了我的最愛之一了。另外,剛開始看伊朗導演阿巴斯的電影時,也常常對他不知何去何從的步調,感到非常的不耐,可是現在我已經能完全接受並喜歡他的電影了。
人都得花許多時間,才能接受原先不習慣的東西。藝術創作者最好不要只想著迎合大眾的口味。應該要堅持理想,抱持等候知音的信念,這樣,普羅大眾才會成長,藝術的世界也才會豐富。
PS.忘了提一下RAP。剛開始聽到又吵又鬧,又不停罵人的RAP時,我也很不習慣,並視之為毒蛇猛獸。可是曾幾何時,我竟然開始覺得這種音樂蠻有趣的,尤其喜歡黃立行與柯有倫的RAP。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網路上認識,後來發現竟然是曉珍二哥大學同學的Dennis,星期三由漢彌爾頓搭飛機來基督城出差,晚上便在我家吃便飯。
曉珍負責烹調(義大利燉飯risotto+臘腸salami+澳洲shiraz紅酒+ice cream+石榴),我則負責選CD,放音樂。飯吃到一半時,音響突然開始播放丘丘合唱團的「就在今夜」,我們的話題也一下子拉回高中時代(約二十年前)。
當時這首歌傳遍大街小巷,走到哪,聽到哪,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哼唱個幾句。我記得高中同學Vincent的哥哥跟女朋友分手時,還把這首歌應用在分手信中,不過,他只用了一句:「就在今夜…」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次在紐西蘭基督城的公園裏散步,看著美麗的景緻,心裏突然有個奇妙的感覺。我想到台灣混亂的環境,但是住在那裡的人努力用各種方式,讓自己的生活呈現出美感,這樣的畫面,好像比單純生活在天堂一般的紐西蘭還要美。我想像在台北的一棟舊大樓的頂樓加蓋中,有一位染金髮,外表酷酷的高中生,不顧外頭的炎熱、車輛的吵雜,正在用耳機專心聆聽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前奏曲。這像不像蔡明亮電影裡的畫面,真美!
反觀紐西蘭的場景,人們在海邊曬太陽,在公園裏賞花,嘻嘻哈哈的,像一幅沒有得獎機會的畫面。住在紐西蘭,舒服到感覺死了都沒關係;可是在台灣,拼了命也要活下去,也要創造美麗和生活的意義。相形 之下,那樣的生命似乎更有意思。
最近讀春上村樹的「海邊的卡夫卡」,其中有一段在談論舒伯特的D大調奏鳴曲,似乎在講相同一件事。春上村樹指D大 調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曲調過於簡單,而且演奏時間過長,曾被另一位大作曲家舒曼評為「天堂般冗長」。這種有瑕疵的曲子,帶給演奏者莫大的困難與挑戰:他們 該如何讓長達十三分鐘,旋律與結構單純的樂章,不只不讓人聽得昏昏欲睡,還要產生火花呢?
黃文輝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