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位網友提到,聆聽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等古典名曲時,內心的感動因對樂曲太過熟悉而打了折扣。我回想自己平日聆聽時的感覺,再把這兩首非常熟悉的曲子播放了一遍,結果感動依舊,儘管每一次的感覺略有不同,但絕未打折扣。
為什麼我沒有因熟悉而感到疲乏呢?我問自己。答案並未立刻浮現,但我想到自己的一個習慣,那就是會重複看喜歡的電影和喜歡的書。
例如《甜蜜蜜》,張曼玉和黎明經過了一番波折,終於在紐約街頭重逢。我一直設想,要演出那久別重逢、百感交集的表情是多麼的困難,但張曼玉不用張口便可以用肢體述說千言萬語,讓我看得既感動又佩服,可以一看再看。
片尾的小橋段也非常妙,暗示人與人之間,其實靠一種叫做「緣分」的東西連繫著。這段感覺像是導演為剛剛看了重逢那幕還落著淚的觀眾,特別送來的紙巾,溫暖卻也讓人感觸良多。
另外,在《我的野蠻女友》中,每次看到男主角偽裝成送外賣的小弟,去女主角的學校送花給她,當背景音樂卡農響起,我都會內心激動,幾乎要管不住淚水,甚至會喃喃自語,彷彿想吐露潛藏在內心深處自己也不完全明瞭的話語。
這一幕,劇中人要說什麼,眼神要往哪裡看,旁人有何反應,早已了然於胸,但毫不減損我觀賞時的感動。
同樣的,《今天暫時停止》這部電影的最後,男主角用雪為女主角做了一個美麗的臉部塑像,女主角看了感動又好奇的問:「How did you do that?(你怎麼辦到的?)」男主角回答:「I know your face so well. I could have done it with my eyes closed.(我對妳的容貌是如此的熟悉,就算是閉上眼睛,也可以做到。)」
(請跳到第六分鐘處)
我多希望自己是念男主角台詞的那個人,每次看這一幕,都忍不住跟著念,而且可以感覺自己的臉部,好像冰塊融化般,變柔和了,甚至在模仿劇中人的表情。如果拍下這時的我,應該像個傻子吧!
以上三部電影我都百看不厭,其他同樣百看不厭的電影還有許多。
電影這般帶著畫面的媒介或許吸引力太強烈,讓人脫不了它的魔力,那麼純文字的書本呢?想想,我也有很多喜歡一看再看的書。例如契可夫的《牽狗的太太》、村上春樹的《遇上百分之百的女孩》、馬逵斯的《異鄉人》、威廉高汀的《蒼蠅王》、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孃》……。
每次睡前,我若想寵寵自己,就會拿起其中一本,翻閱最喜歡的段落(短篇則從頭看起),陶醉在作者的文字、描寫、情感與創造的意境之中,然後闔上書,帶著微笑熄燈入睡。
因此對我來說,喜歡的電影與書本,怎麼看都不覺得厭煩,也不覺得乏味。所以我喜歡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聽再多次都覺得非常好聽。
其實,人也喜歡一再吃喜歡的東西,愛跟喜歡的人一起玩,甚至喜歡的衣服款式,也會一買再買。複製愉快的經驗應該是人的天性。
米蘭.昆德拉曾說:「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我對這句話的詮釋是:韶光荏苒,生命無常,我們多希望媽媽不老,我們可以依偎在她的懷裡,受她的保護直到永遠;我們也希望青春永駐,自己的凌雲壯志不會因體力衰退而失喪;以及自己愛的人不會變心,好朋友不會離去,或者錢永遠花不完……。我們多渴望一切的美好,是可以重複、不變的,只可惜事總與願違。因此幸福感,便產生自我們擁有愉快事物的當下,同時理解這一瞬間並非永久,心中所湧出的感念與珍惜。
幸好享受喜歡的音樂、電影、書本、食物等等,可以安慰我們因無法複製一去不返的事物的遺憾。重複這些喜歡的事情,雖然是小小的幸福,但可以輕易為之,何嘗不是上蒼對我們的疼惜。
為什麼我沒有因熟悉而感到疲乏呢?我問自己。答案並未立刻浮現,但我想到自己的一個習慣,那就是會重複看喜歡的電影和喜歡的書。
例如《甜蜜蜜》,張曼玉和黎明經過了一番波折,終於在紐約街頭重逢。我一直設想,要演出那久別重逢、百感交集的表情是多麼的困難,但張曼玉不用張口便可以用肢體述說千言萬語,讓我看得既感動又佩服,可以一看再看。
片尾的小橋段也非常妙,暗示人與人之間,其實靠一種叫做「緣分」的東西連繫著。這段感覺像是導演為剛剛看了重逢那幕還落著淚的觀眾,特別送來的紙巾,溫暖卻也讓人感觸良多。
另外,在《我的野蠻女友》中,每次看到男主角偽裝成送外賣的小弟,去女主角的學校送花給她,當背景音樂卡農響起,我都會內心激動,幾乎要管不住淚水,甚至會喃喃自語,彷彿想吐露潛藏在內心深處自己也不完全明瞭的話語。
這一幕,劇中人要說什麼,眼神要往哪裡看,旁人有何反應,早已了然於胸,但毫不減損我觀賞時的感動。
同樣的,《今天暫時停止》這部電影的最後,男主角用雪為女主角做了一個美麗的臉部塑像,女主角看了感動又好奇的問:「How did you do that?(你怎麼辦到的?)」男主角回答:「I know your face so well. I could have done it with my eyes closed.(我對妳的容貌是如此的熟悉,就算是閉上眼睛,也可以做到。)」
(請跳到第六分鐘處)
我多希望自己是念男主角台詞的那個人,每次看這一幕,都忍不住跟著念,而且可以感覺自己的臉部,好像冰塊融化般,變柔和了,甚至在模仿劇中人的表情。如果拍下這時的我,應該像個傻子吧!
以上三部電影我都百看不厭,其他同樣百看不厭的電影還有許多。
電影這般帶著畫面的媒介或許吸引力太強烈,讓人脫不了它的魔力,那麼純文字的書本呢?想想,我也有很多喜歡一看再看的書。例如契可夫的《牽狗的太太》、村上春樹的《遇上百分之百的女孩》、馬逵斯的《異鄉人》、威廉高汀的《蒼蠅王》、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孃》……。
每次睡前,我若想寵寵自己,就會拿起其中一本,翻閱最喜歡的段落(短篇則從頭看起),陶醉在作者的文字、描寫、情感與創造的意境之中,然後闔上書,帶著微笑熄燈入睡。
因此對我來說,喜歡的電影與書本,怎麼看都不覺得厭煩,也不覺得乏味。所以我喜歡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聽再多次都覺得非常好聽。
其實,人也喜歡一再吃喜歡的東西,愛跟喜歡的人一起玩,甚至喜歡的衣服款式,也會一買再買。複製愉快的經驗應該是人的天性。
米蘭.昆德拉曾說:「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我對這句話的詮釋是:韶光荏苒,生命無常,我們多希望媽媽不老,我們可以依偎在她的懷裡,受她的保護直到永遠;我們也希望青春永駐,自己的凌雲壯志不會因體力衰退而失喪;以及自己愛的人不會變心,好朋友不會離去,或者錢永遠花不完……。我們多渴望一切的美好,是可以重複、不變的,只可惜事總與願違。因此幸福感,便產生自我們擁有愉快事物的當下,同時理解這一瞬間並非永久,心中所湧出的感念與珍惜。
幸好享受喜歡的音樂、電影、書本、食物等等,可以安慰我們因無法複製一去不返的事物的遺憾。重複這些喜歡的事情,雖然是小小的幸福,但可以輕易為之,何嘗不是上蒼對我們的疼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