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近日要指導學生彈貝多芬的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暴風雨」。我建議她來我家聽不同演奏家的詮釋。我選了奧國鋼琴家Brendel,義大利鋼琴家Pollini,和俄國鋼琴家Richter。
我已經很久沒聽這首曲子,印象中最喜歡的是Richter的演奏,大部分的愛樂者應當也是如此。他的版本是暴風雨這首曲子的首選之一。
不過 J 對這三個版本並不熟悉,所以她可以毫無成見的來個「blind test」。
首先我播放的是Brendel的版本。他的演奏按部就班,平衡端莊,但是缺乏戲劇性,一點也不刺激。有人用「傳道」來形容所謂的德奧演奏傳統,Brendel的暴風雨聽來,果真像老學究在講暴風雨的故事。可惜台下的學生有一些早已經在打瞌睡,但也有一些努力要聽出老師故事背後的哲學意涵。
接下來聽Pollini。流暢明快,技術一流,毫無窒礙,且充滿戲劇感。音樂停止,我和 J 從充滿張力的音樂解放出來,忍不住呼了一口大氣。
最後,我告訴 J ,最棒的版本要來了。Richter的演出,名副其實的就像暴風雨一樣:山雨欲來、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好不精彩。可是聽完後,我心中突然生出一個問號?
我問 J 最喜歡那個版本? J 有點怕傷害到我,低聲客氣的說,不是我剛剛講的最棒的Richter,而是Pollini。
其實,我也有同感。原本,我很喜歡Richter狂風暴雨、充滿個性的演出,但是這一次,我竟然發覺Pollini彷如義大利大理石雕般,充滿高度完成度的演出較得我心。
我覺得Richter「太過」了。他過大的動態快慢對比,忽而亢奮像是要敲碎鋼琴,忽而柔情的要讓鋼琴唱出最優美的歌,讓我覺得不太「順」。
我得Pollini比較生動、自然。
當然,大部分的愛樂者不會同意我。暴風雨原難以臆測,Richter的詮釋,比較符合這個精神。聽音樂是很個人的,喜好原就不會全然一致。
不過,以前的我喜歡Richter,現在的我喜歡Pollini,看來我已經改變了。以前的我喜歡魯賓斯坦浪漫詩意的蕭邦夜曲,現在我喜歡阿勞深沈思考的詮釋。我對過於浪漫、激情、釋放太多的演出,已經有點排斥,而開始欣賞內斂、含蓄、端莊與整齊。
希望這個喜好上的轉變,是因為我成長了,不是因為我老了,變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