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n 29 Fri 2018 12:01
賞月
- Jun 25 Mon 2018 11:59
「吳鳴-來自縱谷的書寫者」
花蓮在地文學作家圖像系列特展-「吳鳴-來自縱谷的書寫者」開幕茶會今天上午舉行,我分享初識吳鳴老大時,在他的研究室聽到震耳欲聾的貝多芬《英雄主題變奏曲》,心想政大師生大概都重聽吧,竟然沒人抗議;也見識到黑膠唱片發出的活生音樂,彷彿蔡琴來到家裡唱歌,嘴巴有浴缸那麼大,還朝你噴口水。
接受完音樂震撼教育,老大請吃飯喝酒,席間我說我有小毛病,不喝酒比較好。老大不以為然的說:「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心想擔驚受怕滴酒不沾的確很不是滋味,於是決定下(酒)海,開始喝酒,便從那時候喝到現在,人生從黑白轉為彩色。
除了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吳鳴老大的另一面是他很會玩,聽黑膠唱片,調整音響,參加鐵人三項比賽,寫毛筆字,喝茶泡咖啡烹飪,無不全心投入,持之以恆地玩出成績,成為高明的玩家。
我分享跟著老大玩的情形。文化局楊科長是我的臉友,主持茶會的她聽我說完,說她覺得我很會玩很會過生活,原來是被吳鳴帶「壞」的。
- Apr 19 Thu 2018 10:50
《狗臉的歲月》
前天在MOD上看修復版的《狗臉的歲月》。大學時看這部bittersweet瑞典片,只注意到sweet的部分,三十年後才終於感受到bitter的那一面。
12歲的英格的母親卧病在床,不只無力照顧英格也受不了英格的吵鬧(他只是想吸引母親關注),於是母親將英格送到鄉間的叔叔家。
英格在恬美充滿人情味的鄉間過著愉快的生活,並且情竇初開,有了性啟蒙。但母親終究逃不過病魔之手,失恃的英格只好待在鄉間,重啟新生。
這部獲得許多大獎、為眾多世人喜愛的電影,講述生活中儘管有悲傷不如意,人仍要順著天性與自然,笑中帶淚地跨步走下去。
- Apr 16 Mon 2018 10:52
〈漲潮〉
患有憂鬱症的凱文返鄉尋死,並看看自己童年時住的房子。雖然那是一棟從未讓他品嘗過快樂的房子,奇怪的是,這份不快樂的事實,卻如他記憶中的甜蜜戀情般攫住他的心。
他把車停在港口邊,看著海。兒時的女數學老師恰好經過認出凱文,她坐進車內和凱文聊起往事、他離開後的生活、以及凱文有躁鬱症後來自殺的母親。
凱文進醫學院讀了精神科,他認為人們之所以選擇當精神科醫師,無一不是因為自己混亂不堪的童年,他們一直一直在佛洛伊德和其他專家的著作裡尋找答案,以理解自己為什麼是一個停留在肛門期,陷在自戀與自我中心的畸形人。
凱文常更換居住的城市,改變生活模式,結交良師,卻仍舊走不出來。母親的瘋狂基因畢竟太強大了。他車上放著槍,也選好老家後方松林當生命旅程的終點。
- Apr 15 Sun 2018 10:54
〈善良的鄉下人〉
青年對喬伊說:「妳愛我,那好,證明給我看。」「怎麼證明?」他把嘴唇湊在她的耳邊說:「給我看妳裝木腿的地方。」 青年意味深長的看著她,「因為它讓妳變得與眾不同。妳和其他人都不一樣。」
老處女喬伊是哲學博士,學識淵博的她早已看穿虛無,總漠然戲謔地看待一切事物。由於只有一條腿,心臟也不太好,於是窩居在鄉下老家與母親一起生活。
某日19歲鄉下靦腆青年上門推銷聖經。青年離去時告訴喬伊他心臟不好,可能活不久,他注意到喬伊的木腿,覺得她很特別,邀約喬伊第二天一起去野餐。
未曾有男女交往經驗的喬伊,以一種好奇心與掌控全局的自信(而且也比較年長)答應了。
- Apr 11 Wed 2018 10:55
《手書我的青年時期》
于右任的母親兒時隨于的外祖逃難,眾人力竭食盡,又因于母足痛不能行,恐牽連眾人餓死,外祖不得已棄于母於山谷中。幸駱駝商人經過救了于母,趕上外祖眾人,還于母並贈送糧食。
于右任1879年生於陝西涇陽,父親長年在外省工作,母親獨力撫養他,但母親在于二歲時即病故。母親臨終前請于的伯母代她撫育幼兒,「…我與嫂今生先後,來世當為弟妹妻子以還報耳。」
于右任兒時養一跛羊,某日兩隻餓狼吃了羊,接著虎視眈眈的預備吃于,村民見了趕忙抱走于。村人擔心孩童在田野間玩耍可能被狼叼走,於是辦了學校,把孩子集中起來上課。
伯母對于右任的學習極為要求,每次經過于母墳墓,便祝告:兒幾歲矣,讀書幾冊。于右任在一旁聽了內心悲慟,讀書不敢不勤。
- Apr 08 Sun 2018 23:58
走鋼索
昨晚比利時小提琴家伊凡諾夫獨奏會的壓軸《維尼奧夫斯基:原創主題變奏曲op.15 》,是一首要求高超技巧的炫技曲。聆聽時感覺小提琴家有如在兩座山峰間走鋼索,他有時倒立、有時跳舞、有時翻跟斗、有時閉上眼睛、有時大跨步跳躍...,欣賞之餘也為他緊張不已,深怕有個閃失,壞了整首曲子的完成度。
幸好伊凡諾夫一一克服難關,而且是瀟灑優雅的過關,讓人讚嘆不已,鼓掌鼓到手痛還覺得不夠回報他的演出。
返家後我播放約書亞貝爾演奏同一樂曲,雖然完成度一樣高,但畢竟是唱片錄音,聽起來就像鋼索下方還架著安全網。
現場音樂像看人走鋼索,跟著緊張、心跳加速;聽唱片則像看走鋼索的錄影,死活與己何干。
- Apr 06 Fri 2018 10:57
《七月與安生》
《七月與安生》超乎預期的好看,辦得到的話,真要用200分貝的音量呼叫大家來看。
本以為是兩女同愛一男的老掉牙劇情,結果新一代原著作者與四位電影編劇(好像都是女性),以她們的巧思與細膩,開創了同性友誼的別緻篇章,令人讚嘆、感動。
兩位女主角彷彿戲中人似的演出,讓觀眾跟著笑陪著哭。本以為周冬雨應該比較搶眼,但接近劇末,馬思純後來居上。兩人演技難分軒輊,難怪一起獲得金馬獎。
電影配樂也非常稱職地引領觀眾走入每個情境氛圍,時時沐浴在澎湃情感之中。
- Apr 05 Thu 2018 10:58
《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陳茻撰文〈除了美,還有什麼?〉指出張大春〈致中閔書〉
於是我趕緊找來陳茻的著作《地表最強國文課本》。閱畢,
一篇佳文可以流傳千百年,不就是因為具有上述特質。可惜
比如讀到黃宗羲〈原君〉中的「 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
- Apr 02 Mon 2018 11:00
錢舟
偶爾聽這張唱片是為了B面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今天心血來潮聽了A面法國作曲家蕭頌的《詩曲》,為其盪氣迴腸,充滿詩情與感傷的演奏驚艷不已。
德布西曾讚美此曲:「沒有什麼比結束時那夢幻般的柔和更加令人感動了...。」我以往聽的協奏曲版本,總覺得做作,難有如此感受;唱片中Zhou Qian由鋼琴伴奏演奏此曲,我終於體會到德布西的意思。
我好奇地查長得像韓國人的女小提琴家的名字,才知道她竟是大名鼎鼎的中國小提琴家錢舟,她後來移居新加坡,曾多次來台演出。
1987年,錢舟參加在巴黎舉行的「瑪格麗特·隆—雅克·蒂博(Marguerite Long-Jacques Thibaud)」小提琴大賽,一人獨得六項大獎:首獎、最佳莫札特作品詮釋獎、最佳獨奏獎、最佳演奏技藝獎、國際音樂家獎及由觀眾投票的最佳人氣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