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我和許慧貞館長每個禮拜三下午輪流去鯉魚潭不遠處的文蘭國小帶讀書會。記得慧貞帶完第一次,當晚便立刻撥電話給我,一來吐苦水,二來給我一個警告,她說文蘭國小四年級這一班的學生很難帶,秩序很糟,讀書會過程中,有的走來走去、有的做自己的事、有的找書、有的打掃、有的聊天、還有人在吵架。「下禮拜該你時,要有心理準備。」慧貞心有餘悸的結束談話。
我聽了,便開始預作打算,除了有唱獨腳戲、面對一群不會打理你的學生的心理準備外,我也想著,怎樣的內容,才有可能把這群坐不住的孩子吸引過來。
不過,慧貞的慘痛經歷,立刻讓協會和學校當局有了警惕,溝通討論之後,決定讀書會的地點要由原先的圖書館(藝人張小燕所捐贈),換到他們原本的教室,避免學生在圖書館中玩耍;此外,讀書會過程中,圖書館老師也要在教室裡坐鎮,維持秩序。
於是,該我去帶讀書會時,十七位學生已經乖多了,知道要安靜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若是按耐不住,有不規矩的行為,圖書館老師也會出聲制止(後來慧貞帶讀書會也非常順利)。因此基本上,我已經不必煩惱秩序問題了,不過,我還是希望真正「鎮住」學生的,是我和他們談論的東西,可以精彩得讓他們無法分神。
所以打從第一次,我便跟他們講吸引力十足的「鬼故事」,例如格林童話中的「學害怕」這則故事,還有愛倫波的「黑貓」、羅爾德達爾的「民宿主人」、沙奇的「狼小孩」、馬逵斯的「八月幽靈」、莫伯桑的「手」「水上」等故事。除了恐怖故事,我也會穿插正常一點的故事,例如卡爾維諾的「黃蜂治風濕」、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葉子」、莫伯桑的「魔鬼」、契可夫的「催眠師」等等。
這些我從眾多書本中精挑出來的故事,果然磁性超強,總能讓學生張大眼睛,專注的聆聽,並在故事結束後,吵著要「再來一個」,我要回家時,大呼「老師一定要再來」;讓我不只覺得去帶讀書毫不辛苦,甚至還蠻有成就感。這些偏遠國小的學生,受到的資訊衝擊不似城裡的學生那般大,依然很容易笑,輕易便為好聽的故事著迷。
講完故事後,我都會跟他們說,這個故事來自哪一本書、是哪一位作者寫的。我並不期望這些小朋友去找到這一本書,甚至買到這一本書,畢竟他們的資源,或家裡的經濟都不是很充裕。我做的是在孩子的心裡放下一顆小小的種子,讓他們知道:書本裡有許多好看得不得了的故事,哪一天老師不來了、不能講故事給你們聽了,可以自力救濟,從書上去找故事來看。我小時候之所以會養成閱讀的習慣,便是因為國小時有一位常講故事給我們聽的老師,有一天突然就不教我們了,所以我才開始從書上去找故事來看。
除了講故事,我也會跟學生做一些簡單的作文活動,要他們練習用文字描繪一個東西、一種情緒、一件事情、一個人、轉述一個事件、以及寫一首圖像詩。雖然已經四年級,但他們的書寫能力並不算好,識得的形容詞有限,也有許多的錯別字;除了少數幾位女同學,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寫出流暢以及長一點的句子。
不過,他們寫起圖像詩來卻很出色。畢竟詩常常來自瞬間即逝的感覺和印象,這群孩子不缺的,正是滾燙活生沒有生鏽的情感,所以句子很有力量,再加上圖畫,便常有驚人之作。
十二次的讀書會,比想像中來得短,似乎一眨眼就結束了。最後一次上課時,我送他們吃糖果,每個學生都高興得好像中了大獎,也吃得津津有味,並一再問我還有沒有。他們熱烈捧場的模樣,讓送出小禮的我不禁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離開前,我沒有特意說以後可能不會再來了(下學期我要換去帶國中班的讀書會),免去離別的諸多情緒反應。我想,總是笑容滿面、精力充沛的他們,或許偶爾會想起愛講故事的 黃 老師怎麼不來了,接著便被許多好玩的事分心,慢慢把我完全忘了;但我希望他們能記得我一再提醒他們的事:書中有許多好看的故事。然後在某一天,當他們閱讀馬逵斯的「異鄉客」這本書時,感覺書中的某幾篇故事好像聽哪個老師講過,那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