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茻撰文〈除了美,還有什麼?〉指出張大春〈致中閔書〉一文中用典不妥,徒具形式美卻缺內涵。 張大春何許人也?陳茻實在膽大包天。但他的評論有根據有見地,具有說服力,讓我佩服不已(張大春自嘲用剩餘宣紙隨意書寫之文,卻引發討論。似乎也為自己寫信時沒有全力為之而感到懊惱)。
於是我趕緊找來陳茻的著作《地表最強國文課本》。閱畢,不禁感嘆這若是國文課本就太好了。除了說文解字,讓讀者了解文章表面意思,陳茻更點出原文的時代性與啟發性、作者思想原由與意涵、用現代觀點予以評判、以及我們可以作何省思等等。
一篇佳文可以流傳千百年,不就是因為具有上述特質。可惜學校上國文課,多半注重表面釋文和優美文字,省略了文章背後蘊含的意義。
比如讀到黃宗羲〈原君〉中的「 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想到中國現今竟還有終生國家主席,可見批判性的經典文章亙古恆新,拿到現代來讀仍富有啟發性。
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想到我的頭髮日漸稀薄,幾年前臉書上的照片與現今差異不小。然而除了傷春與嘆世事無常,陳茻也指出湯顯祖藉戲曲讓人反思壓抑「人欲」的禮教規範是否合理。
當年為了考試把〈出師表〉背得滾瓜爛熟,三國演義也不曉得讀過幾遍,直到陳茻提及我才注意到諸葛亮死後約30年蜀漢才滅亡,表示蜀漢並未面臨急迫危機;加上蜀漢有能力發動戰爭,基本上應是一個富足國家;因此諸葛亮大可安逸當他的宰相,可是他卻六次討伐魏國,終而死在征途上。這或許是他為了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死而後已地,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地想實現劉備生前的願望。讀到這裡我竟然鼻酸了,以前怎麼背怎麼讀都沒有這般感覺,這本國文課本好強。
其實這本書不只講解經典文學,更說明介紹了漢文化。也讓我明白經典文學之美,不只在文字,更在其可貴的內涵。
留言列表